BOB彩票扬州城,巷子深,故事多。但无论怎么说,人文掌故是最受欢迎的。说的人滔滔不绝,听的人津津有味,口耳相传,添油加醋者有之,插科打诨者有之,信口开河者有之,让故事扑朔迷离,真假难辨,故事的传奇性得以彰显,这对以讲故事见长的旅游业似乎有好处,但给历史考证、学术研究却带来了不小的难度。
尽管一般人对故事真假并不计较,大多一笑而过,而为这段历史留下真实的资料,却是爱较真文人的不懈追求。对民国末年、新中国成立之初这段历史,留下回忆录的并不少,而以亲见、亲闻、亲历留下的回忆录却很少,特别是人文掌故更是屈指可数。少小离家远在北京的耿刘同先生在退休后更繁忙的工作之余,利用10多年时间,陆陆续续写下了34篇回忆录,计15万多字,新近以《前辈风流》由广陵书社结集出版了。
与耿刘同先生仅有一面之缘,那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。我陪同记者采访回扬公干的他,给我留下的印象极好。那儒雅的气质,洪亮的声音,谦逊的态度,潇洒的谈吐,让我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文人。那次谈的似乎是在扬州青少年生活,设计鉴真纪念堂壁画,推动二十四桥景区复建等事情,当时的《扬州日报》在头版做过报道。时隔20多年,看到署名耿刘同的《前辈风流》怎能不激动?
见字如晤,此言一点不假。接到样书便迫不及待地打开,急切地想知道他老年与壮年有什么不同,这次写的与上次谈的又有什么不同。尽管我想一眼望穿,但温润的文字却使我不得不放慢阅读的节奏。文如其人,耿刘同先生还是那么温文尔雅。这本用口语化的扬州话写成的回忆录却是如此纯净,文字的干净利索自不待言,每个人物故事相对独立成篇,即或两三个人物在一个篇章,也是缘于同一件事。你不能不佩服他讲故事的能力,这些70多年前的人和事,他能记得清清楚楚,说得明明白白,正如他在文中所说,“我的印象之所以清晰,是童年脑海没有受到类似电脑‘黑客’的侵袭,没有受到‘病毒’的污染”,这就是从扬州古城耿家巷走出去的耿刘同先生。
《前辈风流》中的先辈故事,大都发生在耿家巷32号的耿鉴庭故居内。深巷小院,风云际会,故事鲜活,人物重要。既有其先祖崇文尚教爱好收藏的故事,也有其祖、父二人与扬州文化名流交往的趣闻逸事,还有其耳闻目睹亲历的文人雅事,更有其在一个个过往故事叙述中的深思,真是让人大开眼界,这对扬州文史爱好者来说,无疑是一本弥足珍贵的参考书。
在《前辈风流》里,你可以看到20世纪40年代左右的文化风景。绘画、书法、篆刻、评话、弹词、清曲、昆曲等艺术百花齐放,竞相争艳,臧谷、陈含光、耿耀庭、王少堂、顾伯逵、蔡巨川、戈湘岚、桑宝松等一代大师的拿手绝活和审美意趣,文人唱和的率性之作,无论是把玩的扇面,还是中堂的挂轴,或是兴之所至作的诗词,亦或挥毫泼墨的书画,无不透露着文人骨子里温润儒雅的性子。
风景中最美的是人,其人品、人格令人景仰。评话大师王少堂竟然对一个老中医执弟子之礼,不是耿刘同在回忆录中说起,谁也不会相信。正因为书中交待的几件事,才使我们想到功夫在诗外的真切,悟出隔行不隔理的真谛,感到大师触类旁通的天分。原来,大名鼎鼎的冶春茶社昔时为花社,其主人余继之是园艺家,其盆景制作技艺出神入化,果树嫁接技术烂熟于心,更难能可贵的是其画作娟秀而练达,触景生情,现场构思,画作倚马可待,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下又有几人能够企及?
那个年代的人文素养说出来都不敢让人相信。书中说到耿家轿夫黄万福经年耳濡目染,其文化修养也有异于常人。一次,戈湘岚等画家合作了一幅五尺横披,构图为一条足有三尺多长、缠在树干上的菜花蛇,吐着芯子,探头向池面一块石头上趴着的癞蛤蟆。想不到黄万福也敢在大画家面前班门弄斧,建议将蛇头脖后一段,作一个“之”字的弯曲,更能表现行进攻击的态势。经过戈氏修改,果然神气十足,平添了画面的灵动,让人拍案叫绝。这个老黄不过是个轿夫,识字也不多,但爱好文艺,想不到还能与大家切磋,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,而且这些虚怀若谷的名家还从善如流了,这不能不说是前辈风流的高风亮节。
像这样的故事,在《前辈风流》里还有很多。耿刘同先生作为全国著名的园林学家,学术研究、社会活动很多,但在退休之后忙里偷闲抓紧写故事的回忆录,把耿家巷32号庭院里发生的事,一件件回忆出来,交待清楚,目的就是报恩德、存史实,从家庭长辈,扬州文化界前辈对他的呵护、教导、提携的回忆中,让浓浓的乡愁得到慰藉。广陵书社在市委宣传部支持下,将《前辈风流》出版,无疑是为文化传承做了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。时间终会流逝,记忆不会遗忘。扬州文坛上的流风遗韵会因此书流布而不断被人忆及,化为文脉传承的精神动力。